蕁麻疹懶人包—皮膚科醫師教你不癢不癢小撇步
作者:周宛儀醫師/審稿: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理事長

「妳有沒有注意到什麼狀況下比較會發作呢?」
「感覺只要每次輪到夜班,壓力大,或是小孩又不聽話的時候就會開始癢起來了呢!」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皮膚病,不分年紀都可以出現,盛行率為20%,也就是說大概每五人就有一人曾經有蕁麻疹的困擾!
神經血管性水腫在兩成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可以單獨出現,而沒有皮膚的表現。
蕁麻疹長怎樣?

蕁麻疹的疹子千變萬化,可以是一條一條出現在搔抓過的位置,整片紅腫,或是一顆一顆小顆的紅疹,或是眼皮嘴巴腫起來,也有的患者會有環形紅斑的表現。
雖然樣子有時看起來會很可怕,但蕁麻疹並不會傳染哦。
蕁麻疹依發作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

急性蕁麻疹(發作時間≤6週):急性發作,屬於過敏反應,較能找出過敏因子如氣溫、陽光、或食物等過敏原。
常見誘發蕁麻疹的原因

誘發或惡化蕁麻疹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都不一樣,在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誘發性蕁麻疹比較有辦法觀察到誘發原因,但六成慢性蕁麻疹患者其實是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很難找到原因。
多數狀況下,觀察並儘量避免誘發因子很重要。但一些特殊亞型如日光、冷熱、膽鹼性或第一型食物過敏等造成的蕁麻疹,低劑量暴露如減敏治療反而可以降低發作頻率,需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
慢性蕁麻疹分兩大類:「自發性」與「誘發性」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l, CSU):佔六成,找不到誘發原因,會自己反覆出現的蕁麻疹,常常與精神壓力有關。
什麼東西不能吃?

在蕁麻疹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到底有什麼東西不能吃,一般來說建議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加工食品和零食、建議戒酒和咖啡。不需要的止痛藥、中藥和保健食品也都先停止服用,等狀況穩定可以在醫師評估後再一樣一樣加回去,如果每次加某一樣就發起來就別再吃了。
是否需要改為低組織胺飲食目前其實仍有爭議,但的確在某些服藥後症狀還是很難控制的患者,即便抽血並沒有對這些食物過敏,在改為低組織胺飲食後癢感仍會有顯著的改善。
生活上要注意什麼?

- 生活上建議避免使用香水或香精,不要吸入有機溶劑(在某些工廠需要注意)。
- 心情放輕鬆,壓力大或失眠會讓人癢上加癢。
- 避免待在太髒的環境或接觸灰塵,不要待在太熱的環境,避免曬太陽或流汗。
- 洗澡不要洗太熱、避免泡湯或泡熱水澡,以免體溫上升後長更多紅疹更癢。
- 不能抓,抓除了會產生皮膚劃紋反應之外,如果抓出濕疹會更癢,另外指甲也需要剪短。
- 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與內衣褲,避免穿著太緊的衣褲或彈性襪。
- 養成做筆記習慣,規則記錄每次可能的誘發原因,並儘量避免再接觸。
蕁麻疹需要驗過敏原嗎?

急性蕁麻疹不需要抽血,在六週內其實過敏指數的效價還上不來。
慢性蕁麻疹是免疫反應而非過敏反應,其實不需要抽過敏原,即使測了也無法找出明確的過敏原。一般的過敏原檢查只能驗30–50項,但我們一天內可能會接觸到幾千幾萬種東西,除了驗不勝驗之外,光是蝦子,檢測裡能驗某個種的蝦子(比如泰國蝦),但其他一堆其他種比如草蝦、白蝦或斑節蝦可能就驗不出來,因此意義不大。
診斷測試:經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需要

是否需要抽血或做更進一步的檢查,需經醫師評估病史與臨床症狀後,有需要才需要檢測,一般是為了能辨識誘發因子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自體免疫或甲狀腺疾病。
什麼狀況需要注意?喘或休克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積極治療很重要!

蕁麻疹不只會影響外觀,癢起來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與社交,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睡不好、工作或課業表現下降,甚至有憂鬱的現象。也因此積極治療很重要!
治療要注意什麼呢?

如果突然停藥很容易復發,因此定期回診調整藥,規則服藥,等穩定後遵循醫囑慢慢減藥很重要,不然很快就再發起來了!
急性蕁麻疹藥物分級治療

嚴重時可能會使用全身性類固醇 (口服或注射),需注意是否有感染或其他禁忌症。
慢性蕁麻疹藥物分級治療
急性發作期可能會短期系統性全身給予類固醇(口服或注射)1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類固醇在醫師監測下使用是安全的。
Cyclosporine效果雖然好,但可能會影響血壓與腎功能,需要在醫師定期監測與抽血下使用。
服用抗組織胺愛注意

服用抗組織胺時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口乾、嗜睡或食慾變好的狀況,在老人家或特殊族群須注意是否會產生尿液滯留、青光眼惡化或頭暈跌倒的狀況。
什麼是生物製劑?
目前有幾個慢性蕁麻疹的新藥正在研發中,一個是對於IgE有更高親合的單株抗體Ligelizumab,使作用更加快速有效,另一個則是抑制BTK的藥物Remibrutinib,還有一個是抑制Siglec-8的單株抗體。期待這些藥物的發展,在未來能夠提供給蕁麻疹病友們更多安全且有效治療的選項。
UAS7蕁麻疹檢測表: 規則紀錄,評估嚴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