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篇 | 嬰兒血管瘤懶人包—把握關鍵出生三個月內黃金治療期!
作者:皮膚科周宛儀醫師、臺大醫院小兒皮膚科科主任戴仰霞醫師
剛出生的小琪左邊下眼皮有點微紅,當時沒有特別的在意。但在小琪半個月大之後發現紅疹越來越明顯,甚至開始有點凸起,焦急的媽媽諮詢了許多醫師,但當時醫師們一致給了「別擔心,長大就會好了」的答案。後來血管瘤越來越大,顏色也更加鮮紅,像顆大草莓,甚至連觸碰的時候都有炙熱感,不放心的媽媽持續尋求相關資源,終於在七個月大的時候找到有耐心的兒童皮膚科醫師,讓小琪恢復漂亮可愛的小臉蛋。
什麼是嬰兒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在快速生長期長的很像一顆鮮紅欲滴的草莓,所以又稱為草莓血管瘤,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屬於血管性胎記的一種。嬰兒血管瘤在新生兒的的發生率大約1-3%,主要是因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的增生形成。頭頸部的病灶大約佔了六成,女寶寶發生的機率是男寶寶的三倍。
哪些狀況會有比較高的風險產生嬰兒血管瘤呢?主要與早產(<37週)、低出生體重(<1000公克的寶寶大約有三成會出現)、高齡產婦、多產婦、子癲前症以及前置胎盤等。
嬰兒血管瘤病程
2. 快速生長期:在1-3個月大時開始快速生長,直徑與厚度明顯增加,顏色也變得更加亮紅,像顆大草莓;但快速生長的時期大概在5個月大時會結束,因此及早就醫治療,把握3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便有機會把傷害降到最低,避免留疤。
3. 緩慢衰退期:大約五個月大開始進入緩慢衰退期,一直持續到4-5歲大,此時病灶會逐漸變平,顏色轉變為灰紫色,表面可能出現皮膚萎縮或血管擴張,也可能出現脂肪纖維化,變成一個鬆軟膨起的小肉球。
嬰兒血管瘤分類:依深度
2. 深層型:位於較深真皮或皮下組織,顏色呈現藍紫色或肉色,邊界較不明顯。
3. 混合型:表淺型+深層型,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顏色混雜。
嬰兒血管瘤分類:依分佈
2. 分節型(18%): 血管瘤呈現帶狀分佈,容易伴隨其他異常。
如在臉部或頭皮分節型血管瘤需注意是否有伴隨PHACE症候群:顱後窩畸形(P,posterior fossa malformations)、血管瘤(H,hemangiomas)、動脈異常(A,arterial anomalies)、心臟缺損(C,cardiac defects)、眼部異常(E,eye abnormalities)、胸骨裂隙和臍上囊腫(S,sternal cleft and supraumbilical raphe)。
在腰薦或會陰分節型血管瘤則需考慮是否伴隨LUMBAR症候群:下半身血管瘤(L,Lower body hemangioma)、泌尿道異常或潰瘍(U,Urogenital abnormalities / ulceration)、脊髓病變(M,Myelopathy, Bony deformities)、肛門直腸或動脈畸形(A,Anorectal malformations / arterial anomalies)或直腸異常(R,Rectal anomalies)
3. 多發型(3%): 超過一個解剖位置,有多顆血管瘤。
4. 未明型:無法被定義為局部型或分節型。
血管瘤不治療會怎麼樣?
血管瘤不同位置或分佈預後大不同!只有四成不留痕跡,但有高達六成會留下突起或凹陷的缺陷,特別是在病灶比較厚或是在重要的位置如臉部與四肢。
一旦留疤或毀容,甚至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後悔莫及。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很重要!
嬰兒血管瘤如果不治療,可能會造成毀容、影響器官功能、潰瘍、感染、出血、甲狀腺功能低下,少部份甚至有生命危險或與部分症候群有關。
在重要解剖位置的嬰兒血管瘤有時會嚴重影響功能,如在眼周可能影響視力,耳朵可能影響聽力,口周可能影響進食,位在嘴周頸部較容易潰瘍形成疤痕,頭皮處可能會產生疤痕與落髮問題。臉部分節型的嬰兒血管瘤則與PHACE症候群有關。
身體前側須注意疤痕與變形的問題
四肢分節型:易潰瘍,後續容易有變厚、皮膚萎縮或形成疤痕組織的問題。
胸部病灶:可能造成外觀變形。
會陰、腹股溝與肛門周圍的嬰兒血管瘤:對磨部位容易摩擦潮濕,造成糜爛,甚至會產生潰瘍,癒合後很容易會留下疤痕組織。
背側的小病灶風險較低
2. 口服藥Propranolol(第一線治療):早晚服用,建議在餵食中或餵完再服用藥物,避免低血糖。由於台灣沒有引進調配好的Propranolol藥水,而藥粉研製與分裝需要高度專業,強烈建議在有開立經驗的大醫院領藥比較安全。使用時需注意副作用如低血糖、睡眠障礙、低血壓、心跳過緩或是四肢冰冷等。但使用前並不需要常規檢驗心電圖或是血糖。
3. 雷射(染料雷射PDL):穩定期可以視情況用來退紅。但由於雷射只能穿透到淺真皮層,對於太深的病灶效果不佳。
4. 手術治療:當嬰兒血管瘤壓迫到重要器官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或是在穩定期處理疤痕問題也可以選擇手術,但需要考慮到手術本身也會留疤,需與專業的醫師評估討論。
Propranolol使用注意!
2. 除非必要, 5週大之前或體重太輕不採取口服藥治療。
3. 若本身有心跳過緩、血壓過低、特殊心臟疾病、哮喘者宜避免使用。
4. 一般不需特別檢驗血糖或是心電圖。
1. 讓孩子按時用藥: 如果口服藥突然停止, 病人會不舒服。
2. 注意是否發生藥物副作用:如果發生請提早回診並與醫師討論。
3. 定期回診:不要自己減藥或停藥,定期回診評估與調整治療方向很重要。
4. 定期拍照記錄:標註日期,病灶旁邊若能放把尺當作尺寸參考會更清楚。
5. 先安定好自己的情緒,做好功課,無須自責,才能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與陪伴。
嬰兒血管瘤如何遮瑕?
2. 嬰兒血管瘤病程難預料,請配合兒童皮膚科專家定期治療。
3. 及早治療可有效避免疤痕形成,治療時請注意是否有相關的副作用產生,萬一出現可與醫師討論。
4. 父母角色很重要,先安定自己,才能給孩子有力的支持與陪伴。
雷射篇 | 嬰兒血管瘤懶人包—你不能不知道的雷射迷思
作者:真心皮膚科周宛儀院長、土城醫院皮膚科楊靜宜主任、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皮膚科戴仰霞主任、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施一新主任
安安的故事
可愛的安安在出生時左上唇竟然出現了一個鮮紅色的腫塊,爸爸帶安安就醫師卻屢屢碰壁,總是被告知長大就會好,但這鮮紅的草莓卻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出現潰瘍與結痂,焦急的爸爸趕快上網搜尋,終於找到專門處理嬰兒血管瘤的兒童皮膚科醫師,於2個月大時開始口服血管阻斷劑,安安的病情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在1歲5個月大時開始使用染料雷射治療,治療的過程雖然辛苦,爸爸也幾乎將所有的特休都花在陪伴安安就醫上,所幸經過多次的治療,終於還給安安一個美麗的臉蛋。
什麼是嬰兒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在快速生長期長的很像一顆鮮紅欲滴的草莓,所以又稱為草莓血管瘤,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屬於血管性胎記的一種。
嬰兒血管瘤在新生兒的的發生率大約1-3%,主要是因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的增生形成。頭頸部的病灶大約佔了六成,女寶寶發生的機率是男寶寶的三倍。
哪些狀況會有比較高的風險產生嬰兒血管瘤呢?主要與早產(<37週)、低出生體重(<1000公克的寶寶大約有三成會出現)、高齡產婦、多產婦、子癲前症以及前置胎盤等。
嬰兒血管瘤並不可怕,但也千萬不能輕忽,萬一毀容後悔莫及
爸爸媽媽第一次看到寶寶好好的臉上居然長出血管瘤,一定會很迷惑,甚至害怕,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其實家長沒有錯,開始就醫就是做「對」的第一步!
嬰兒血管瘤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一到三,但對於碰到的家長來說,那就是百分之百。
嬰兒血管瘤病程
- 前驅病灶:嬰兒血管瘤在出生時病灶通常不明顯,或是出現很小的紅紫色斑點。
- 快速生長期:在1-3個月大時開始快速生長,直徑與厚度明顯增加,顏色也變得更加亮紅,像顆大草莓;但快速生長的時期大概在5個月大時會結束,因此及早就醫治療,把握3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便有機會把傷害降到最低,避免留疤。
- 緩慢衰退期:大約五個月大開始進入緩慢衰退期,一直持續到4-5歲大,此時病灶會逐漸變平,顏色轉變為灰紫色,表面可能出現皮膚萎縮或血管擴張,也可能出現脂肪纖維化,變成一個鬆軟膨起的小肉球。
臉部嬰兒血管瘤放著不治療可能造成毀容
在重要解剖位置的嬰兒血管瘤有時會嚴重影響功能,如在眼周可能影響視力,耳朵可能影響聽力,口周可能影響進食,位在嘴周頸部較容易潰瘍形成疤痕,頭皮處可能會產生疤痕與落髮問題。臉部分節型的嬰兒血管瘤則與PHACE症候群有關。
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留下令人遺憾的疤痕
把握關鍵出生三個月黃金治療期,避免留下疤痕後悔莫及。
嬰兒血管瘤如何治療?第一線點藥或吃藥
穩定期再開始以雷射治療殘餘的血管擴張
染料雷射原理
染料雷射運用選擇性光熱療法的原理,595nm波長是血管瘤中紅血球內的含氧血紅素吸收最好的範圍。當雷射的光能被含氧血紅素所吸收後,轉變為熱能後加熱血管,選擇性地破壞血管壁,而且不會傷害周邊正常的皮膚組織。
因染料雷射穿透力約只有1.3mm,不適合用於治療太深或太厚的血管瘤。
雷射執行需要專業團隊+適度保護,並不是任誰都可以操作!
嬰幼兒雷射需要有耐心和有兒童照護經驗的一組專業醫護團隊來執行,並不是任誰都可以操作的。
雷射前會先以局部麻醉止痛後,使用毛巾將孩子包好牢牢固定,由家長和醫師配合一起協助治療。
如果太靠近眼睛的病灶,會準備適合兒童眼球大小的眼球內鐵眼罩做防護,才能安全的執行治療。
嬰兒血管瘤雷射術後照顧注意事項
- 術後可能有局部瘀青,會逐漸消退。
- 可以正常洗臉洗澡,毋須防水。
- 需做好防曬,以免反黑。約6-8週治療一次。
- 請爸爸媽媽務必信賴與配合醫師,一起陪伴與協助孩子完成療程。